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在线炒股配资公司

你的位置:在线炒股配资_在线炒股配资公司_在线配资炒股开户 > 在线炒股配资公司 > 专业炒股配资 1927年,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武装斗争,起步阶段充满曲折和艰辛_暴动_土地革命_中央

专业炒股配资 1927年,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武装斗争,起步阶段充满曲折和艰辛_暴动_土地革命_中央

发布日期:2025-04-28 20:46    点击次数:175

专业炒股配资 1927年,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武装斗争,起步阶段充满曲折和艰辛_暴动_土地革命_中央

毛泽东说:“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专业炒股配资

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毛泽东传》第147页)。这是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做出的选择。按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的意见,想要毛泽东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而他却坚定选择了“

上山

”。毛泽东的话语里有他酷爱的《水浒传》中梁山绿林好汉的气势,体现出他对“上山”充满自信。在这个中国革命斗争面临重大决择的关口,毛泽东说要“

上山

”,其实际涵义是指他要到农村去开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此时肯定未曾包含有他日后真正上山打游击的意思。因为毛泽东不是神,不会在武汉就能料到湖南秋收暴动的之后的事。

要回湖南的毛泽东,虽然帐下无一兵一卒,没一刀一枪,可他头脑里有基本成型的武装斗争思想,手里有组织农民、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的四大法宝,心里有最低限度就“上山”的底数。总之,他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将以满怀的勇气和自信去迎接挑战。毛泽东胸怀着的革命斗争的理想,期望着能够开辟一片革命斗争的新天地,而这一切都要经受革命斗争实践的严峻考验。

展开剩余91%

毛委员受命回湖南领导秋收暴动

1927年8月12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肩负着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的使命,回到湖南长沙。

搞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毛泽东有思想认识有实践经验,而拿起枪杆子搞武装斗争,虽然他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此举乃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没有实际经历,对武装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他未必有足够的估计。从未专注过军事的一介文弱书生,纵有崇高理想和满满自信,在凭枪炮说话的年代,要争得一席之地,其困难程度,一定超乎他的想象,毛泽东武装斗争之路从起步阶段就充满曲折和艰辛。

关于湖南秋收暴动,毛泽东领导的湖南省委与中共中央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即暴动的立足点是广大农村,暴动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这也是暴动冠以“秋收”之称的原因。而且在预期上,对秋收暴动都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在八七会议之前,经过改组的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李维汉五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武装暴动计划,包括南昌起义和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意图是要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在四省建立工农政权,全面开展土地革命。中共中央在8月3日发布的《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要求:“

四省以农会为中心,号召一切接近农民的社会力量团结在它的周围,实行暴动,宣布农会为当地的政府。

”(《毛泽东传》第145页)。

这个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斗争路线,与毛泽东关于武装革命斗争的思想完全契合。毛泽东发动湖南秋收暴动,计划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湖南农民运动曾经轰轰烈烈的场面和取得的成就,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相信有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有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干劲,有共产党的积极组织和发动,武装斗争定会取得成功。对湖南农民秋收暴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湖南省委与中共中央对秋收暴动存在重大分歧。

第一个分歧

是暴动要不要依靠军事力量。毛泽东明确提出:“

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一两团兵力,这个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

。”毛泽东之所以强调要有军事的帮助,是因为此次暴动不同于以前的农民运动,不只是打倒农村的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而且要夺取一些城市的政权,比如长沙等城市。所以毛泽东强调说:“

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或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

。”(《毛泽东传》第150页)。

而中共中央批评湖南的暴动计划,“

偏重于军力,好像不相信群众的革命力量,其结果只是一种军事冒险

。”(《毛泽东传》第151页)

第二个分歧

是关于暴动的区域问题。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湖南省委经过反复讨论,认为:“

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只能制造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于是放弃其他几个中心。湘中的中心是长沙

。”(《毛泽东传》第151页)

中共中央对湖南省委“缩小范围的暴动计划”提出批评意见:“专注意长沙工作,忽略了其他各地的秋暴工作。”(《谁主沉浮》第459页)。

第三个分歧

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共中央给湖南省委的复信提出:“中国现在仍然没有完成民权革命,仍然还在民权革命的第二阶段。此时我们仍然要以国民党名义来赞助农工的民主政权”。(《谁主沉浮》第462页)。

毛泽东坚决主张:

湖南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打“左派国民党旗帜”

。(《毛泽东传》第150页)。

第四个分歧

是关于土地问题。中共中央按照八七会议的决定,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在给湖南省委的复信中提出:“

这时主要口号是‘没收大地主土地’,对小地主则提出减租的口号

”。(《毛泽东传》第150页)。

毛泽东指出:“

中国大地主少,小地主多,若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则没有好多被没收者”。所以,他提出“没收大地主和中小地主的土地和财产

。”(《毛泽东传》第150页)。

在秋收暴动的这几个关键问题上,湖南省委的主张与中共中央的意见都不一致。中央关于秋收暴动的这些意见是在八七会议决定和《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明确规定了的,毛泽东回湖南正是要贯彻落实中央相关决议。但是在调查了解了湖南的一些实际情况后,毛泽东在思想上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湖南省委会议上提出了与中央决议不同的意见。

过去几年在中央任职时,参与一些重要决策,毛泽东经常有独到的见解,“

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

”。(《毛泽东传》第128页)。而真理可能就是他未坚持的那些意见。这次组织秋收暴动,毛泽东坚守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原则,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总方针,但要从湖南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确定秋收起义的斗争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去执行中央的决议。这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第一次的重要体现,这样的思想意识此后将长期伴随于他。毛泽东提出的几条意见,虽然受到中央批评,但他认为中央“

实在是不明了此间情形”

,所以对自己的意见十分坚持。

毛泽东见证了中共领袖们或者从理论出发,或者从共产国际和苏联顾问指示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和斗争策略,由于水土不服,导致革命斗争的挫折和失败的种种事实。一贯具有务实精神的毛泽东,在能够主导决策时,即使中央已有决议,也要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而不会照本宣科。这应该是在毛泽东身上形成的一种革命斗争本领,就是从实际出发制定革命斗争的路线和策略。对承担重大决策使命的决策者来说,这是一种极为优良的斗争本领,可以使决策者少犯或不犯左、右倾错误,使革命斗争不断取得胜利。

“打共产党旗帜、组织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

毛泽东和湖南省委依据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确定了暴动的首要任务:

打共产党旗帜、组织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

。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暴动的领导机构。

当时能够组织的革命武装力量:一支是共产党员卢德明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编为一团;一支是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或农民自卫军,编为三团;还有一支是准备起义的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起义后编为二团。这三个团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约5000人,2000多支枪,毛泽东任师长随三团行动,军旗为五星、镰刀、斧头图案。(见:《谁主沉浮》第467页)。

9月9日起,武装暴动正式开始,三个团在不同地点宣布起义,分别向平江、浏阳、萍乡推进,以攻击长沙。第二、第三团攻克两个小镇,占领两个县城,秋收起义取得初步胜利。毛泽东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表达兴奋的心情。

但很快三路武装起义力量的进攻都遭受重大失利,一、三团损失巨大,二团几乎全部溃散。“

毛泽东看到这种实际情况,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先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这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已由原来的五千人锐减到一千五百余人,受到严重挫折。九月十五日晚,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停止原来准备在第二天发动的长沙暴动。

”(《毛泽东传》第157页)。

客观地分析,秋收起义失利,根本原因在于组织者对湖南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充分。虽然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对中共中央关于湖南暴动的有关决议作出重大修改,制定了一个较为切实的计划加以实施。但是,毛泽东从武汉回到长沙,只有几天时间,只作了极小范围的调查研究,由于时间仓促,他并没有完全了解掌握当时湖南农民运动的实际状况。毛泽东头脑里大概仍然保留着他上次回湖南考察时,农民运动的热烈场景,他和中央的同志们一样对农民运动有着过于乐观态度和估计。

实际情况是,经过马日事变,在军阀和土豪劣绅的镇压下,农民的恐惧心理取代了革命热情,湖南农民运动已完全陷入低潮。中共中央后来派任弼时到湖南调查,他给中央的报告写道:“

没有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暴动,如鄂南农民一样,实为整个暴动失败的关键。据夏明翰同志说,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远不及北阀军到时,农民的踊跃。大多数农民甚恐慌不敢行动,恐怕军队失败,大祸临来的心理充满了农民的脑袋。当我军到浏阳时召集农民群众会议时没有多少农民参加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此时湖南农村形势与几个月前形成明显反差,在农民运动高潮迭起时,中央不注重武装农民去夺取政权。毛泽东后来回忆起那时的农民运动,也感到惋惜,“

如果当时比较彻底地把农民运动组织起来,把农民武装起来,开展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那么,苏维埃就会在全国范围内早一些并且有力得多地发展起来

。”(斯诺《西行漫记》137)。当农民运动已经完全消退,中央却要搞农民暴动夺取城市政权。正是由于毛泽东坚持要依靠军事力量,设法拉起了三个团的武装,才打响秋收暴动第一枪。如果完全按照中央的意见去搞暴动,或许就是一个无法实施的计划。

对毛泽东来说,“

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

。”(《毛泽东传》第149页面)。初次领导武装斗争,军事方面的认知和经验不足,对敌情的掌握和分析不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组织起义部队进攻城市,实则是一种武装盲动。

毛泽东决议“退往湘南”

很快,毛泽东就吸取了教训,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他根据湖南省委交通员送来的情报,认真分析了客观形势:在文家市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敌人的正规兵力在万人以上。只有向南,敌人的力量薄弱。从军事上分析,起义军必须向南走,沿罗霄山脉南下,寻找出路。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

议决退往湘南

”。

这时的毛泽东坚决地采取退却的斗争策略,这在军事上是一种非常英明的选择。还不懂军事的毛泽东,却?作出了最为正确的军事决策,从而避免了起义部队的全军覆灭,为中国革命斗争保存下了星星之火。

但在政治上,毛泽东是冒极大的风险。当时在中共党内似乎坚守着一种战斗到底的斗争哲学。中央决议的暴动或是起义,不成功就失败,每次都要战斗到最后一人,不能变通或选择第三条路走。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发动的两次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分别担任暴动总指挥的周恩来在总结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时,都讲了同样的道理:“(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如果那时我们把力量暂时撤退到农村中去,那就会保持很大的干部力量。

”(《周恩来传》第147页)。但是当时“

最主要的是没有精神准备,没有下一步

。”“(

武昌起义进攻广东途中)如果在那个地方深入土地革命,就会在农村安置不走嘛,当时没有这个思想

。”(《周恩来传》第172页)革命斗争失败了可以重整旗鼓,但是中途变通或撤退,在政治上就有逃跑或投降主义倾向。

所以,党的领导者们,一般都不会有这种退却的思想准备,而这正是毛泽东斗争本领的高明之处。其实,在起义举行之前,在对安源布置工作时,毛泽东就对退路作出安排:以安源工人和矿警为主力,暴动后进攻萍乡和醴陵,对长沙取包围之势,但决不能放弃萍乡、安源,“

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

。”(《毛泽东传》第154页)

毛泽东和前敌委员会作出停止进攻长沙,部队向湘南撤退的决定,中共中央闻讯后,立即作出湖南省委再攻长沙城市的决议。“

决议指责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停止长沙暴动和放任株洲、醴陵、平江、浏阳农军退走是‘临阵脱逃’。”“中央这个决议送到湖南时,起义军早已开拔南下,无法执行了

。”(《毛泽东传》第158页)。

落后的通信振救了起义部队,避免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毛泽东却被扣上了逃跑主义的帽子,在十一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被免去了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在文家市,毛泽东以通俗的道理向士兵们讲述了他的退却的斗争策略,“

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

。”(《毛泽东传》第159页)。

在整个湖南秋收暴动中,毛泽东靠着进攻的斗争策略,手中掌握了枪杆子,又靠着退却的斗争策略专业炒股配资,为保住手中的枪杆子,一路向南撤退。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在线炒股配资_在线炒股配资公司_在线配资炒股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